武汉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调研武汉红色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情况

 发布时间:2023-05-12 09:57:25
来源:消费快报
 字体:

  (通讯员:徐顾嘉、李冉)2023年2月13日至2月14日,武汉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蝶变”——武汉红色工业遗产焕新调研考察队前往武汉市各个红色工业遗址,调研武汉红色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情况。

  实践背景

  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工业数量和工业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自1980年代后期,武汉与全国大部分城市一样进入整体转型时期,面临着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刻变革,城市工业外迁步伐加快,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既反映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又见证了城市在工业时代的辉煌。如何将这些工业遗产加以保护、传承和利用,对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意义。

图一

  党中央印发的《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指出,我国工业遗产大多都见证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伟大历程,见证了党领导人民从原本一穷二白的工业基础到现在全球最完备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的伟大成就,见证了无数劳动人民自立自强、突破技术封锁的伟大创造,是坚定历史自信,坚持不懈学好党史的重要文化资源。由此可见,加强对红色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于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有重要意义。在众多城市中,工业的布局和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格局,形成了特殊的内在肌理和特质内涵,因而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立个性气质。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可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空间结构的优化、城市经济的转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并对增加城市就业岗位、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

图二

  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前身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建成的湖北省皮毛加工厂,见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武汉的劳动人民为实现强国梦付出的努力。城市化进程使得这片位于汉口三环线以内的厂区逐步被边缘化:杂草丛生,建筑破旧,排水不畅等问题困扰着这片厂区,如同一块城市伤疤,亟需一场“手术”。2017年,武汉良友红坊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在保留湖北省皮毛加工厂历史风貌的同时,以公共艺术的手法和城市更新的理念对厂区进行改造,用现代设计语言对35栋特色工业建筑进行重新解读,打造出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

图四

  2023年2月13日上午,实践队来到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进行考察。队员们在考察的过程中发现,社区保留了原湖北省皮毛加工厂留存下来的红砖烟囱、水塔、木桁架和瓦屋面等七八十年代单位大院里的日常物件,给人一种来自历史的亲切感。与此同时,园区内增添了许多代表着现代艺术的雕塑,例如意大利雕塑艺术家拉芭拉玛的作品——变化、淑女屋之——赏月、花草亭等。除了雕塑,墙上极具风格的涂鸦绘画和柱子上无数人留下的“弹幕”,都在彰显着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的个性。自由、包容、开放、多元的现代化气息弥漫在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的各个角落,吸引着众多年轻人来此拍照打卡。

图五

图六

  现在的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是艺术交流、文化成果转化的创业基地、孵化基地,有设计师工作室、文化交流、创意书店、当代体育等业态。昔日的老厂房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代表武汉文化新风尚的网红新地标。

图七

  “20世纪的建筑与21世纪的设计理念相互碰撞,传统情怀与当代功能完美融合,创意与自由的艺术灵魂在这里生根发芽。”实践队员们纷纷感叹。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感,让亲切感与距离感同在,为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的焕新传承提供了发展思路。

图三

  武汉重型机床厂旧址

图八

  武汉重型机床厂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12号。武汉重型机床厂,简称“武重”,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我国“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主要服务于能源、交通、冶金、机械、铁路、航空、航天、军工等行业。2007年,武重整体搬迁改造,在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佛祖岭产业园建设新厂区,旧厂区的全部厂房被拆除,仅保留一座苏式老厂门、一座冲天炉烟囱和少量异地集中复建的老火车头、老铁路等景观。在武重旧址上,一栋栋高端住宅拔地而起。

图九

  2023年2月13日下午,武汉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天气格外冷,实践队来到武汉重型机床厂旧址进行考察。走出青鱼嘴地铁站B出口,武重的老厂门便映入眼帘。武重的厂房已全部拆除,空留一个苏式老厂门,孤独地伫立在高大的新建筑群旁,昔日的辉煌已灰飞烟灭。白色的武重老厂门在凌冽的风雨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沿着兴国路继续往里走,是武重旧厂区的绿化带。在这片绿化带里,存放着铣床、摆线针轮减速机、水阀等武重当年遗存下来的机械设备。实践队员钻入草丛中,寻找这些武重的工业遗迹,并对这些遗迹的保存情况进行查看。虽然这些遗迹被保留了下来,但在露天环境下经受日晒雨淋之后,它们的保存状况仍然十分令人担忧。沿着兴国路继续往前走,在兴国路和兴武路的交叉口,实践队员们看到了一个网球场,在这个网球场的两边,是当年武重遗留下来的钢混结构桁架。钢混结构桁架与周围的小区和网球场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路口拐弯,沿着兴武路向北走,一座冲天炉烟囱和一个火车头映入眼帘。烟囱不再向空中吐出浓浓的白烟,而火车悠悠地向过往的岁月行驶远去,残留的声音回荡在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图十

  “武重旧址虽然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几个遗迹,但我们仍然能从中感受到当年武重的辉煌。”实践队员王云帆在参观后感叹道。作为“156”重点工程项目,武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承担着推动中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奠定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的重要任务。武重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原址上也兴建起了高端住宅。武汉曾经经历过一个重工业化的阶段,而如今这个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就使得相应历史时期的工业遗产显得弥足珍贵。

图十一

  武钢博物馆

图十二

  2023年2月14日,实践队员们来到了武钢博物馆参观。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三米宽、百米长的“钢铁大道”,从门前广场一直延伸到博物馆内,所用材质全部是武钢优势产品——热轧薄钢板。参观前,队员们了解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生机勃勃的新中国为改变北重南轻的钢铁工业布局,决定在南方兴建一个大钢都,武钢由此建成。

图十三

  走在“钢铁大道”上,回望1958年9月13日,武钢诞生的第一天,第一炉铁水就要出炉之时,毛泽东主席走上炉台。在毛主席的注视下,流出高炉的第一炉铁水,被铸造成第一批铁锭,“镇馆之宝”就是其中一枚。实践队员们环绕着展品之一——钢锭进行参观,体会着武钢对于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图十四

  紧接着,队员们依次参观了博物馆一楼的工业遗产、情暖武钢、流金岁月、三城同创、智慧制造、绿色制造等展览单元,其中,青铜时期冶炼的展区内,20多个30厘米高的栩栩如生的陶俑向人们展示了冶炼青铜器的全过程,给实践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悉,博物馆内的所有钢铁材料,几乎全部“武钢造”,包括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地面上的螺纹钢板、各种钢铁门窗等。

图十五

图十六

  进入博物馆二楼,各色的多功能展厅与仿真厅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这里集中展示了利用武钢的钢材制作的产品,比如鹦鹉洲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等的制作原料——桥梁钢,以及鸟巢、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使用的结构钢。武钢的专家们和工程师们勤劳钻研,武钢的工人们吃苦奉献,拿出了“争气、争光、争一”的“三争精神”,锻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打造出了一批又一批令国人骄傲的恢宏作品。实践队员们无不心潮澎湃,对眼前的这座博物馆又多了几分敬意。在多媒体答题区域,实践队员们还积极参与了红色知识互动答题,巩固了在博物馆所学到的和红色工业相关的知识。

图十七

  钢铁是在熊熊大火和骤然冷却中淬炼出来的,而我辈的幸福生活是前人用辛勤劳作和努力拼搏奋斗出来的。希望诸如武钢这样的一批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红色工业遗产能引发全国各地公众的高度关注。

图十八

  红色工业遗产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白手起家干工业的奋斗史,也传承着不忘初心的革命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对于加强党史教育、弘扬红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青年要肩负起保护红色工业遗产的担子,并为红色工业遗产的开发和焕新贡献青年智慧,奉献青年力量!


>更多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商务:一八三1143408@qq.com
CopyRight(C)2015-2020 宜昌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权利,请联系将会在核实后进行处理